清康熙以降,大陸沿海居民為旱洪天災所侵襲,民不聊生,致甚多飢民只得違反渡海禁令,毅然扶老攜幼航向台灣,以尋立身安家之所,之前耳聞台灣蠻煙瘴雨,瘟疫蔓廷,也經常發生旱澇、地震等天災,再加上人為之番害不斷,官不保民,是危機四伏,居不得寧之地方 。
先民們只能身帶家鄉寺廟之香火為護身符,祈求在異鄉能建立家園。待其到了落腳之地方,便將香火掛在田寮或供於居室等,朝夕膜拜,如拓墾順利,人畜平安時,皆歸功於神明保佑,始醵資建立小祠,以謝神恩,再經過多年之努力,環境改善,生活漸告安定之後,乃將小祠再整修,而愈修格局愈大,一如原鄉之廟模,年久變聚落居民之信仰中心,此模式是台灣草萊初闢,斬除荊棘初期普遍的做法。然而如登瀛書院自道光二十八年(1848)創建迄今,雖經四次大修,卻依然保持原貌,是唯一例外。
至於本鎮之廟宇設施,大體可分為四期。第一期為雍正至乾隆初葉,漢人入墾初期,其規莫因陋就簡,即可謂廟宇萌芽期。第二期為乾隆二十四年創設南投縣丞以迄嘉慶年間,開拓事業大有進展,形成聚落,為廟宇奠基期。第三期為道光、咸豐年間,承前期之餘勢,漢人社會已臻發展,廟宇到處林立,盛極一時,即可謂發展期。第四期為同治、光緒年間,民生穩定,經濟改善,大力整修廟宇外,基督教也傳入本鎮,致使宗教跡象愈趨多元複雜,為此期之一大特色,即可謂之推廣期。本鎮目前登記廟宇計有56座,教堂計冇3座。各廟宇皆有其熱鬧慶典活動;如每年農暦3月15日敦和宮會舉行「歡樂寒單慶財神」活動已成為南投縣宗教文化系列活動代表之一。

目前本鎮境內,依據台灣省通志及南投縣文獻叢輯所刊載創建於清代者,計十六座,其原始建材以土埆為牆、薄瓦為頂,其格局均為三開間正殿,有拜亭者就有龍柱,正殿內樑柱皆有彩繪或雕刻,屋頂加予繁複之剪黏,故予人華麗豐富之感,呈現大陵原鄉傳統建築之風貌。
廟宇除了淨化及安定人心之功能外,亦藴藏許多傳統文化,尤其是建築物之特殊形制格局及技術,無不顯示每個年代人類之精神及智慧,是傳統文化資產中的寶藏,也是提供後人學習研究最佳的範本。
本鎮廟宇教堂建於前清計有十七座,明細一覽表
編號 |
名稱 |
位置 |
創建年代 |
主祀 |
建物構造 |
備考 |
1 |
登瀛書院 |
新庄里 |
道光28年(1848) |
文昌帝君 |
傳統廟宇式 |
國家三級古蹟 |
2 |
龍德廟 |
碧峰里 |
乾隆50年(1785) |
保生大帝 |
傳統廟宇式 |
|
3 |
保安宮 |
碧洲里 |
乾隆3年(1738) |
吳府王爺 |
傳統廟宇式 |
逄多次洪水未移 |
4 |
陳府將軍廟 |
南埔里 |
乾隆50年(1785) |
陳將軍 |
傳統廟宇式 |
|
5 |
朝陽宮 |
北投里 |
嘉慶2年(1797) |
媽祖 |
前後殿 |
|
6 |
慶安宮 |
北投里 |
嘉慶10年(1805) |
媽祖 |
傳統廟宇式 |
|
7 |
敦和宮 |
敦和里 |
嘉慶21年(1816) |
玄壇元帥 |
現代大樓式 |
又名財神爺廟 |
8 |
永和宮 |
中原里 |
光緒3年(1877) |
輔信將軍 |
傳統廟宇式 |
|
9 |
敬天宮 |
坪頂里 |
同治元年(1862) |
媽祖 |
傳統廟宇式 |
|
10 |
平山宮 |
坪頂里 |
同治9年(1870) |
媽祖
五顯大帝 |
傳統廟宇式 |
|
11 |
紫微宮 |
上林里 |
同治10年(1871) |
玄天上帝 |
傳統廟宇式 |
|
12 |
致興社 |
北投里 |
光緒9年(1883) |
王爺
太子爺 |
傳統廟宇式 |
|
13 |
集南宮 |
南埔里 |
光緒3年(1877) |
太子爺 |
傳統廟宇式 |
|
14 |
紫雲宮 |
雙冬里 |
明治39年(1906) |
中壇元帥 |
傳統廟宇式 |
|
15 |
七將軍廟 |
新豐里 |
乾隆10年(1745) |
七將軍 |
傳統廟宇式 |
|
16 |
福德祠 |
北投里 |
乾隆50年(1785) |
福德正神 |
小廟宇型 |
|
17 |
草屯基督教會 |
玉峰里 |
光緖26年(1900) |
耶蘇基督 |
洋式 |
|
本鎮立案寺廟明細一覽表(詳如最上方附加檔案,歡迎點閱)